图片
2025大吉
NEW YEAR
图片
图片
图片
真正的功夫修炼,不仅需要外在的努力,更需要内在的领悟。只有将“求”与“悟”结合起来,才能达到功夫的至臻境界。无论是学习、工作还是生活,在勤奋努力的同时,更要注重内心的觉醒和领悟!
图片
关注武宗
学
天下武功
图片
图片
太极拳 招熟而懂劲·行拳若流水
图片
图片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
说到克敌制胜,拿法绝对是绕不开的一环。高手过招,有时候一招制敌,靠的就是精准的控制。这拿法说白了,就是通过反关节、“扳”拿骨缝这些手段让对手动弹不得,达到生擒活拿的效果。别小看这拿法,据说有72把神拿法,那是全身关节都能被拿住的全方位技术体系。
这拿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,它分好几个境界。最基础的是力拿,简单粗暴,就是用蛮力把人拿住,像壮汉掰手腕一样,直接把你胳膊拧成麻花。但这玩意儿容易伤人,而且不灵活,高手不屑用。再往上一层是巧拿,这就讲究技巧了,不是硬碰硬,而是用巧劲儿破坏你的“劲路”,让你想动都动不了,比如轻轻一扣,你的胳膊就废了,这就是四两拨千斤的功夫。
但这两种都还是有具体招式和技巧的,最高境界叫神拿,那可就玄妙了。不需要什么花里胡哨的招式,可能只是轻轻一触,或者一个眼神交流,就能让你感觉双脚离地,站都站不稳,完全被对方掌控。这在跌法里算顶尖水平,也是控人能力的极致体现。
这拿法实战起来可不是闹着玩的,一旦出手就得紧拿,不然对方一发力,你可能反被伤到,所谓“善擒恶拿”,就是怕你“反制”。所以真要下狠手,必须得拿得准,拿得狠。但是如果是切磋那就得讲究了,虽然也要用巧劲,但一旦拿住到位了就得赶紧放松,不然容易误伤对方,这可是武德问题。真正的高手那叫一个妙手偶得,拿法高明,既能制服对手,又不伤人分毫,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。
像什么小金丝、中金丝、大金丝、手挥琵琶这些名字,听起来就很有画面感,都是常见的拿法。不过老祖宗也说了,巧拿不如拙打,这话就是说打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打法,更容易练,更容易见效,效果也明显。一拳打出去,砰,对方倒下了,多直观,但拿法难学难练,见效还慢,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体会。所以一般学武术的人都是先练好打,等打到一定程度,懂了劲了再开始学拿,这样学起来才容易懂,容易会,也更容易运用自如,还不容易伤到人。最终的目标当然是拿打结合,两手都要硬,达到那种不拿而拿的神拿境界,那才是真功夫。
除了拿,还有抓法,顾名思义就是用指甲去抓挠对方的身体,听起来有点野蛮,但你想想在生死搏斗的时候,为了生存,什么手段都可能用上。抓法最大的特点就是便捷、快速,随时随地都能出手,而且攻击性极强,能直接破坏对方的身体。当然这种招式切磋的时候肯定不能用,太伤人了。所以抓法主要是用于对敌实战,讲究的是步法要轻灵,身法要伸缩自如,手法要快利,这样才能随时随地给敌人造成伤害。
刚才说了拿法和抓法,这些功夫怎么才能练好呢?这就涉及到身法了。这里的身法可不是指身体姿势那么简单,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,包含了内劲、外形、步法、身法、手法,可以说是内外合一的整体。练身法的关键,就是要让内劲和外形完美匹配。古人总结了身法三绝,一是伸缩,要像龙一样灵活多变,像虎一样迅猛有力;二是直射,要像箭一样,内外合一一击即中;三是一片,手到脚到身到,全身协调一致,形成一个整体。具体练的时候还要掌握收束、发托、卷蓄、舒展这4种基本动作形态。
练身法核心在于阴阳逆从,你的内劲和外形要反着来又相互配合,比如外形是收缩的状态,内劲就要想着舒展;外形是舒展的状态,内劲就要想着收缩;外形是卷曲蓄势,内劲就要想着舒展发力;外形是舒展发力,内劲就要想着卷曲蓄势。这种“逆向蓄劲”的配合,才能形成攻防之势。就像太极拳里的刚柔相济,内劲是阳刚的,外形是阴柔的,两者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威力。这种阴阳相生、刚柔并济的特性,正是太极拳拳法顺逆和化四德的体现。
练功的时候有个很重要的原则,叫“去亦回”,就是说当你做一个收束的动作时,心里要想着舒展;当你的动作完成要结束的时候,心里要想着回旋。这就像开车踩油门的同时也要想着刹车,这种练功方法能保证你在实战中动变平衡,姿势正确,招式圆满,还能随时准备应对变化,运用到实战中就能做到顺其势,不丢不顶,借其力,不卑不亢,自然就能抓住机会乘虚而入,而且防守的劲道要大于进攻的劲道,这样才能变化更轻灵更快捷。
身法练好了,接下来就要学怎么把这些功夫用到实战中去,也就是练法。练法的窍门在哪里?答案是会意用力,这里的“意”指的是内劲,是心之所向,是你想表达的东西;“力”指的是外形的筋骨力量。会意用力,就是用你的意念来引导你的力量,而不是光靠蛮力。“拳论”说“心到气到力到”这个道理,力量是从内到外传递的,先用心,再用意,然后带动内气,最后才表现为外形的力量,这才是真正的以柔用刚,用最小的力气发挥最大的效果。
练法的窍门找到了,那怎么才能把拳法练精呢?秘诀在于熟不在多,别以为招式越多越好,其实掌握了精髓,招式少一点也足够了。关键是要把攻防招法、攻防方法、攻防法则都练熟,特别是会意用力的心法要达到“心在何处,力随往,上下一线似金梭”的境界。什么叫心法熟?你的心意所到之处,力量就能准确无误地到达,就像金梭一样穿梭自如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熟能生巧,巧能通妙,妙能通神,最终达到神明的境界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炉火纯青。
太极拳经,这可是传统武术的总纲领,相当于武林秘籍的说明书。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易经里的太极理法为基础,来阐述太极拳的修炼和运用。太极大家可能都听过,它代表宇宙万物的本源,阴阳对立统一,太极拳经就是用这套哲学思想来指导我们怎么练拳,怎么打拳。它告诉我们太极拳不仅仅是拳脚功夫,更是一门深奥的学问,包含了理、法、术、功各个方面。有了这本经,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、掌握和传承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。
太极拳的核心是什么呢?可以用4个字概括,形、意、体、用。形就是你的外形,包括你的筋骨、肌肉、力量;意不是指呼吸的“气”,而是指一种更深层次的内气,是通过修炼积累起来的,能润泽身体的“炁”;体就是指内气和外形各自的形态,以及它们结合后的整体状态;用就是指这些功夫在实战中的应用和效果。这4个方面相互关联,缺一不可,共同构成了太极拳完整的体系。
太极拳为什么这么讲究?因为它背后有着深刻的哲学思想支撑,那就是太极阴阳。太极是易经里说的宇宙万物的本源,它生出了阴阳两种属性,阴阳看似对立,实则相互依存,相互转化。太极拳就把这套理论应用到了人体上,认为人体也是一个小小的宇宙,充满了阴阳变化。在太极拳里,内气被认为是阳性的,具有刚健主动的特性,外形被认为是阴性的,具有柔顺被动的特性,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,才产生了太极拳的攻防变化。这就是典型的天人合一思想,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,遵循自然规律。
太极拳的运动讲究动静开合,这里的动静不仅仅是身体的移动和静止,更深层次的是指内气和外形的动静变化;开合指的是外形的扩张和收缩,这会直接影响内气的升降。比如外形张开的时候,内气就要下沉;外形收缩的时候,内气就要上升,这就是阴阳逆从的体现。太极拳的精髓就在于动静相宜,刚柔并济,不能一味的动,也不能一味的静,要根据情况灵活调整,就像开车时而加速,时而减速,才能平稳到达目的地。太极拳也是一样,行动气静,行静气动,动静结合,才能达到最佳效果。
太极拳还强调刚柔、虚实。刚、柔指的是太极拳的两种劲力,一种是刚猛的劲力,一种是柔韧的劲力。太极拳高手既能发出刚猛的力,也能运用柔韧的力,而且能把刚柔完美的结合起来,这才是上乘功夫。虚实指的是太极拳的两种状态,一种是虚的,一种是实的,虚实相生,才能变化无穷。在实战中要虚实兼到,既要迷惑对手,让他摸不清你的虚实,又要伺机而动,抓住机会。就像下棋一样,既要迷惑对方,又要寻找破绽。太极拳的虚实运用可以用“引进落空,借力打力”来概括,就是利用对方的虚实来化解对方的攻势,反击对方。
太极拳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,叫“健顺参半”。“健”来自易经,代表乾卦,象征天,是刚健、主动的;“顺”也来自易经,代表坤卦,象征地,是柔顺、包容的。在太极拳里,内气被认为是“健”的,具有阳刚的特性,外形被认为是“顺”的,具有柔顺的特性。健顺参半,就是说太极拳要以内气为主导,外形为辅助,内外合一,刚柔并济。太极拳的核心法则就是顺遂为法,要顺应自然规律,随遇而安,不强求、不执着,练到最高境界就能达到“不行而后,气与神俱往”的境界,也就是身心合一,与天地融为一体。
太极拳的变化可以用“错综”来形容,错综是易经里的一个词,意思是变化复杂多样,难以捉摸,太极拳的招式变化也是千变万化,无穷无尽。古人甚至用数理来解释太极拳的变化,比如太极一式中“掤、捋、挤、按、采、挒、肘、靠”法,听起来是不是很高深,其实太极拳的精髓就在于内外兼修,通过不断的练习,让内气和外形达到高度的协调统一,从而产生无穷的变化。
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可以用“粘走相生,化打合一”来概括,就是说你的动作和对手的动作紧密相连,既能化解对方的攻势,又能反击对方,达到这种境界就能做到“不思而得,不勉而中”,也就是浑然天成,运用自如。
太极拳的修炼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,首先是“必先有势”,就是说无论是练功还是实战都要先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,不能盲目乱练;其次是“勿忘勿助”,就是要保持耐心和恒心,不能急于求成,也不能半途而废。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需要时间和毅力,同时还要“勿忘勿助”,就是说练功的时候要心无旁骛,专心致志,不能分心,要顺应自然规律,不可强求,就像种树一样,要先埋下种子,然后耐心浇水施肥,等待它慢慢生长,不能指望一夜之间就长成参天大树。太极拳的修炼贵在坚持,“真积历久”,只有长期坚持练习,才能真正体会到太极拳的好处。
太极拳的核心就是真气的修炼,真气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内气,是太极拳的精髓所在,练好了真气就能达到“真人意境”,也就是身心俱泰,延年益寿。太极拳的内劲还具有神奇的功能,可以用“神以知来,智以藏往”概括,“神以知来”,就是说你的内劲能够感知到对手的意图,预知对方的下一步动作;“智以藏往”,就是说你的内劲能够灵活地应对对手的攻势,化解对方的攻击,达到这种境界,就进入了神明的境界,也就是洞察秋毫,运用自如。
太极拳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,叫宾主分明。这里的宾主指的是太极拳的内外关系,内气是主,外形是宾,宾主分明,就是强调太极拳的内外协调,内外兼修,不能只注重外形而忽略了内功。太极拳的核心思想是“中道”,“中道”就是中庸里说的中庸之道,也就是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“中和”,也就是阴阳调和,刚柔并济,太极拳的运用原则也是“持中用中”,也就是不偏不倚,恰到好处。
太极拳的博大精深,可以用“煌煌”来形容,也就是盛大辉煌。太极拳的运用既要遵循原则,又要灵活变通,这就是“经权互用”。“经”指的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,比如以柔克刚,以静制动等等,这些原则是不变的,是太极拳的根本;“权”指的是太极拳的灵活运用,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策略,不能死板教条。太极拳的修炼方法可以用“补短截长”来概括,“补短”就是弥补内气不足的缺陷,增强内劲;“截长”就是克服外形僵硬的缺点,追求柔韧,通过补短截长才能获得内气和外形的中和之道,达到内外兼修,刚柔并济的境界。
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可以用“神龙变化,筹策汪洋”来形容,“神龙变化”,就是说太极拳的变化莫测,难以捉摸,就像神龙一样,时而显现,时而隐匿;“筹策汪洋”,就是说太极拳的气势磅礴,浩瀚无垠,就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。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就是“不谋而当,不思而得”,也就是运用自如,浑然天成,不需要刻意思考,就能自然而然的做出正确的反应,就像高手下棋不需要思考,就能一眼看穿对手的意图,并做出最佳的应对。
太极拳的练习,讲究“沿路缠绵,静运无慌”。“缠绵”,就是说太极拳的动作要连绵不断,环环相扣,就像流水一样一气呵成;“静运”,就是说太极拳的运动要静中有动,动中有静,动静结合,节奏舒缓流畅,张弛有度;“无慌”,就是说太极拳要保持从容不迫,镇定自若的心态,临危不乱。太极拳的“缠绵”体现了它的连贯性和整体性,“静运”体现了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,“无慌”体现了它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。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太极拳的精髓。
太极拳的最高境界可以用“至诚运动,浩气流行”来概括,“至诚”就是真诚、纯粹的至诚之心,“至诚运动”就是说要用一颗真诚的心来进行运动,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;“浩气”就是太极拳的内劲充沛而浩荡,“浩气流行”,就是说内劲充盈,全身运行无碍,生生不息。太极拳的终极目标就是天人合一,也就是与天地融为一体,达到至高的境界,这需要我们不断的修炼,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境界,才能最终达到。
太极拳的修炼,还要讲究权衡、上下相随。“权衡”指的是太极拳的平衡原则,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和稳定。太极拳的平衡体现在很多方面,比如头中“耳内”的平衡器官、双足踝骨的平衡调节等等;“上下相随”是太极拳的步法要领,要手脚协调,上下呼应,就像走路一样轻灵稳健。太极拳的动变规律可以用“四象法则”来概括,也就是太阳、少阴、太阴、少阳四象周而复始的变化,掌握了这些原则,才能更好地练习太极拳,提高自己的功力。
从拿法、抓法到身法、练法,再到太极拳经的精髓,相信大家对太极拳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。太极拳的核心就是太极阴阳、天人合一,修炼方法上要内外兼修,动静结合,刚柔并济,虚实相生;运用原则上要顺遂为法,不丢不顶,借力打力,化打合一,最终的目标是达到神明化境,浑然天成,与道合“行”。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,更是一种生活方式,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,能让我们强身健体,延年益寿,提升我们的境界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新兴装备:股东戴岳计划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约352万股
下一篇:没有了